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契机,依托区位优势,实施融合化、智慧化、国际化“三化”发展的策略,全方位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体系。
边缘计算实训台、全栈式AI训练平台、智慧巡逻机器人⋯⋯在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山东启动仪式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和智慧巡逻机器人项目亮相职业教育展示体验活动。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展示了学校与海尔集团联合研发的边缘计算平台在AR质检、工业大脑、AI监测、数据采集4个场景中的应用。智慧巡逻机器人项目由学校师生根据学校安保工作需求自行研发,机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按预定路线、预定时间执行巡逻任务,其管控平台可实现实时图像监测,发现可疑的物体后自动报警,并实现了语音识别及人机智能交互。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秦青松对本刊表示,“双高计划”建设以来,学校聚焦“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建设任务,积极依托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和山东“九个强省突破”、青岛“六个城市”战略布局,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主线,创新实施“融合化、智慧化、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全方位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体系。
作为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青岛一直以制造业见长,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2022年,青岛启动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全力发展2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在此背景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链,制订融合化发展行动计划。
面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学校持续推进“专业群融入产业群”战略走深走实,“跨学院、跨专业、跨项目”组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服装服饰与设计、海洋化工等9大专业群,建成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5个。“围绕立德树人,让人才培养更有深度。”秦青松表示,学校坚持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高标高质建好市级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和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现场工程师项目等。
青岛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摇篮”和技术发源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车集团密切合作,通过服务轨道交通产业,展现职教力量。秦青松介绍:“学校紧盯青岛轨交装备产业链,跟进布局智能制造和智能数字装备专业群,构建‘大国工匠—青岛工匠—青职小匠’特色育人体系。截至目前,已有近300名毕业生在中车四方等轨道交通企业就业。”
此外,学校持续打造满足“四新”要求的高效课堂、智慧课堂。尤其是在数字教学资源打造方面,学校以教学资源平台为核心,以数字教材为代表进行融媒体教材开发,建设全景VR实训中心、VR教室,部署集教学、虚拟实训、科学研究于一体的软硬件系统,推进“岗课赛证”融通,打造“数字化应用”教学体系,通过数字化转型让专业群与产业链更加贴合,实现“教学—实训”一体化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突出的办学优势。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京东物流、商汤科技等企业共建17个产业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智慧物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3个国家级共同体和青岛西海岸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等2个联合体,建设29个市级以上产科教融合平台⋯⋯依托“1+1+N”工程,积极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青职样板”。
“深化‘1+1+N’工程,全面落实与海尔集团第3个十年战略合作,与海信集团、京东物流、万华化学集团、芯恩、京东方等企业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秦青松重点介绍了学校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的合作。2002年6月,学校与海尔集团共建“海尔学院”,从家电维修专业合作起步,到组建海尔中央空调全球物联服务学院,再到青职—海尔智家Leader新媒体电商产业学院、智能家居“三翼鸟”、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同时,学校也成为企业的人才教育培训培训输出基地、培训教材产出基地和应用研发技术攻关基地。海尔集团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培训的技能制造业员工达3.5万余名。2018年,学校与海信集团共建“海信学院”;2020年,学校被海信集团授予“重点合作院校”,合作范围从最初的信息学院辐射到商学院,全方位构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和供给体系。2020年以来,学校商学院已累计有1100多名学生深度参与“双十一”“6•18”活动,联合实施典型生产实践项目,销售渠道遍及京东、天猫、苏宁等11个电子商务平台,为海信集团创造销售额达12.95亿元。
“2023年7月,学校当选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并展示了15名中车全国大国工匠先进事迹。这这中间还包括学校的两名校友——中车四方钳工首席技师郭锐、中车四方电气调试首席技师周勇。”秦青松介绍。近年来,学校加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工作,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在人才教育培训、应用研发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方面,2023年10月,学校与京东物流、山东大学牵头成立全国智慧物流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校内共建全国首家混合所有制京东物流“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并确定周期性联合发布《智慧物流人才职业能力体系与晋升通路白皮书》《智慧物流行业发展分析报告》等“一白皮书、三报告”,引领行业发展。共同体框架下合作开展2024年科研项目申报、《智能仓储管理从业人员能力要求》国家级团体标准编制、《智能仓储装备应用及维护》和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开发等工作,在业内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在市域产教联合体方面,2023年5月,学校牵头成立青岛西海岸新区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涵盖7个政府机构、15家企业、3所中职、4所高职、3所本科院校、1个科研机构、2个行业组织,同年6月入选山东省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2024年,学校新增集成电路专业招生,以促进集成电路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牵头筹建青岛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
秦青松表示,产教融合联合体与共同体的组建,将进一步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政企校研合作搭建更高的平台,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各类资源优势互补,进而更好地促进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创新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
2024年5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赛轮集团有限公司海外“班·墨学院”成立签约仪式在赛轮集团举行。秦青松表示,学校将以海外“班·墨学院”签约为起点,依托与赛轮集团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聚焦企业“走出去”需求,精心组织设计“中文+职业技能”员工素质培训课程,共同构建高水平产学研培基地,校企联合打造海外“班·墨学院”建设新标杆、中外职业教育合作新典范。
目前,学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做法可归纳为“三船”打造的“联合舰队”。一是“借船看海”,即引进新西兰、德国等国家优质教学资源,发展本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如,与新西兰国立中部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项目,入选山东省教育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工程;受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委托,牵头筹建中国—新西兰职教发展联盟旅游与泛服务业分委会;建立非独立法人中德合作办学机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德学院,2022年、2023年共招生432人。二是“随船出海”,即随着“走出去”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服务企业需求。如,与万华化学集团在“青职—万华产业学院”框架下成立匈牙利应用化工海外培训基地;与中航国际、赛轮集团等企业加强合作,深化“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持续输出学校标准、资源和装备。三是“造船闯海”,服务国家发展的策略,将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标准、设施推广出去,提升国际话语权。如,依托海尔中央空调全球物联服务学院,累计为企业培训海外员工800余人;牵手中航国际,为加蓬、科特迪瓦两国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开发课程标准,目前已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25个。
“国际化办学跑出新速度。”秦青松说,“学校制订了《国际化办学行动计划》,持续推动教随产出,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化‘双向’融通新范式、新格局。”